守护大国粮仓!黑土地闪耀巾帼力量

2025-08-08 来源: 阅读量:

在广袤的黑土地上,一望无际的稻田并不只是静默的风景,在深厚的泥土里正孕育着无限希望。

记者近日随全国妇联“我们的盛会”主题调研行活动来到黑龙江,见证了黑土地上一位位巾帼农人,用汗水与智慧守护大国粮仓。

一件简单的格子衬衫、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、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,熟悉她的人告诉记者,这位就是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、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实验站研究员刘凤艳。

1995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,刘凤艳坐了2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,从哈尔滨来到建三江农科所从事寒地水稻科研工作,一扎根就是30年。她主持育成多个水稻新品种,填补了建三江生态区无自育审定品种的空白。其中,“三江系列”水稻新品种在黑龙江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,累计种植面积400多万亩,每亩增产50多公斤,为农户增收上亿元。

头顶烈日,脚蹚泥水,多年奔走在田间地头,忍着蚊虫叮咬,刘凤艳早已融入了这片黑土地。如何提高单产、怎样防虫更有效、怎样浇水省时省力……讲起水稻,刘凤艳总是滔滔不绝。

依托妇联搭建的平台,刘凤艳创立了三八红旗手工作室,定期举办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。她充分发挥女性细致耐心的优势,向农户传授选种、育苗、水肥管理等全流程技术。

“我的工作轨迹很简单,除了去实验室就是下试验田。”刘凤艳就像一位黑土地上的“医生”,挨家挨户为农民排忧解难,把科学种植技术实实在在送到农户家。她积极参与“巾帼科技助农助企直通车”活动,与农户结成“一对一”帮扶对子,还以“科技特派员”身份,深入田间地头,为更多农户提供技术指导。

“日复一日和水稻打交道,这么辛苦值吗?”记者问。

“与水稻为伴,早就成为了我的生活,没觉得有多辛苦。”刘凤艳说,“看到水稻丰收了,农民一年的盼头有了着落,我就很欣慰了。”

这些年,刘凤艳有很多次机会转岗,但是她还是选择留在了建三江。用她的话讲:“闻到土就亲,见到苗就爱,总想为黑土地做点什么。”

故乡的黑土地,让刘凤艳择一业终一生,也吸引着陈雨佳这样的巾帼新农人回到这里。

9年前,陈雨佳辞去了高中体育教师的工作,回到家乡牡丹江市上官地村,成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。“起初村里人不理解我的选择,好不容易考出去了,回村干啥?”陈雨佳告诉记者,“乡亲们种的大米这么好,我就想帮大家把大米卖出去。”

从下地播种到直播营销,陈雨佳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,终于帮村里的大米打出了知名度。不过,她并没有满足,而是想方设法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干。

村里有妇女200多人,在陈雨佳的带动下,她们慢慢开始学习做直播、开农家乐、当导游、办民宿。当地妇联主动联系银行获取资金支持、邀请农科院专家来村上门指导。

曾经普通的小村庄,逐渐变成了“火出圈”的网红村。陈雨佳带头成立的合作社已吸引当地村民157户,大米销量不断提升。

近年来,陈雨佳获得“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”“最美巾帼奋斗者”等称号。“这些荣誉是一种激励,我希望更好倾听妇女姐妹诉求,凝聚更多妇女力量,带领大家干出一番事业。”陈雨佳说。

如今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,陈雨佳把工作重心放在了“农文旅”融合发展上。她在村里组织插秧节、丰收节,吸引游客体验种稻、收稻、品鉴美食、作稻田画等丰富活动。“这个8月,依托妇联等平台,我们即将开展乡村稻田音乐节和青年交友联谊会,希望游客体验到不同于城市的乐趣。”陈雨佳介绍。

在牡丹江市上官地村,陈雨佳和村民一起收割水稻。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
从实验室到试验田,从合作社到直播间,一大批巾帼农人为守护大国粮仓贡献“她”力量。建三江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女科研班组成立巾帼助农助企服务队,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指导,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,成为农户信赖的“科技娘家人”。在祖国最东端抚远市,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培养女性“田间主播”,以巾帼智慧激活销售动能,闯出一条“电商赋能+妇女增收”的特色发展之路……

站在黑土地上,只见稻穗在绿叶间若隐若现,层层叠叠的稻浪起伏,绵延到远方。(记者唐健辉)

责任编辑: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,如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知,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否则,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相关阅读

  今年入汛以来,持续强降雨给朔州带来严峻防汛考验。朔州市应急管理局防汛科科长王禹嘉,以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为中枢统筹协调,带领队伍,牵头推进全市防汛抢险工作,用坚守与奉献

2025-09-08

在一汽-大众长春生产整车制造部(长春一部)焊装一车间,总有一个身影在激光焊设备前专注凝神,手中的工具与精密器件无声对话。他是徐晓明,一位扎根设备维修领域22年的技师,用无数次

2025-08-08

“是廖二师傅吗?我家新买了一台抽水机,开机用了几分钟就跳闸了。现在天气这么热,地里的蔬菜离不得水,快过来救救急,帮忙看看是怎么回事。”“廖二,我是杨家院子的

2025-08-08

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张密 任诺亚烈日骄阳,海风猎猎。“丝路方舟”号医院船破浪前行,前往岛礁执行“健康送海疆”医疗巡诊任务。甲板上,李慧灵迎风而

2025-08-08

本报记者 刘旭 本报通讯员 任爽“曾经我的目标就是推荐家乡好景好物,如今我和团队更想做的是讲好家乡故事。”鞠大伟说。6月30日,由辽宁省总工会、辽宁省委网信办联

2025-08-08

热门推荐

推荐阅读

热门图集

关于我们 | 媒体合作 | 广告服务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2006-2016 朔韵山河 ShuoZhou.TV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
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

免责声明:本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